招投标新趋势:框架协议采购如何让企业采购更高效?
发布日期:2025/05/05 16:39:16
招投标新趋势:框架协议采购如何让企业采购更高效?
在企业采购的日常中,频繁的小额采购往往让人头疼不已:每次招标都要重复走流程,从发布公告到评标定标,耗时耗力;供应商筛选繁琐,价格谈判反复拉锯,效率低下……有没有一种采购方式,能让标准化、高频次的采购变得更简单高效?框架协议采购,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新选择。
一、框架协议采购:招投标的“精简版”玩法
简单来说,框架协议采购就像给采购活动搭建一个“框架”:第一阶段通过公开征集确定一批入围供应商,签订框架协议;第二阶段需要采购时,直接从入围名单中快速选定供应商,无需重复招标。这种“一次招标、多次使用”的模式,尤其适合技术标准明确、需要重复采购的货物或服务,比如办公用品、维修服务、IT耗材等。
两种模式,适配不同场景
-
• 封闭式框架协议:竞争择优,锁定优质供应商
这是最常用的模式。征集人通过公开招标等程序,设定最高限制单价,明确淘汰比例(一般不低于20%),从众多供应商中筛选出入围者。比如企业采购办公电脑,第一阶段确定3-5家入围供应商,约定协议价格,后续半年内的电脑采购直接从入围名单中选择,省时省力。这种模式强调“竞争入围”,适合标准清晰、希望通过充分竞争控制成本的项目。 -
• 开放式框架协议:灵活准入,动态补充供应商
对于供应商数量少(如受地域、行政许可限制)或需要持续接纳新供应商的场景,开放式框架更灵活。比如偏远地区的政府购买服务,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可随时申请加入,框架协议长期有效,服务对象能自主选择,兼顾便利性与公平性。
二、三大核心优势:降本、提效、控风险
1. 流程“瘦身”,效率飙升
传统采购每次招标都要从头开始,框架协议采购则省去重复流程。第一阶段完成后,第二阶段定标最快可在1-2个工作日内完成,尤其适合紧急采购需求。比如连锁企业每月采购门店耗材,通过框架协议直接从入围供应商下单,省去招标周期,让供应链响应更敏捷。
2. 价格“透明化”,成本可控
第一阶段明确最高限制单价,并可约定量价折扣(如采购量达到100件,单价再降5%),价格透明且可预期。二次竞价模式下,供应商在协议价格基础上二次报价,进一步压低采购成本;顺序轮候则按规则依次授予合同,避免价格垄断。某制造业企业通过框架协议采购生产辅料,年度采购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15%。
3. 合规与灵活并存
框架协议严格遵循《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》,从资格审查到合同授予全流程留痕,规避合规风险。同时,允许入围供应商委托代理商履约、支持产品升级换代等规则,让采购适配实际业务变化。比如软件服务采购,供应商可根据技术迭代更新服务方案,只需审核即可纳入框架,避免重复招标。
三、哪些场景最适合?这三类企业别错过
- • 高频小额采购企业:如零售连锁、医疗机构,每年数十次采购同类型物资,框架协议能将单次采购周期从30天压缩至3天,人力成本节省60%。
- • 标准化产品采购:办公设备、劳保用品、基础软件等,技术参数明确,无需复杂评标,通过价格优先法快速筛选入围供应商。
-
• 政策导向型采购:政府部门、国企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时,可通过框架协议设定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采购包,既合规又能定向扶持。
四、招采星视角:技术赋能让框架协议采购更智能
在企业采购数字化转型中,框架协议采购的优势需要技术工具来落地。作为专注企业采购与招标代理领域的平台,招采星通过全流程电子化系统,为框架协议采购提供了三大助力:
- • 流程线上化:从征集文件生成、供应商报名到二次竞价,全流程在线操作,支持远程视频谈判、电子保函等功能,打破地域限制,提升协作效率。
- • 智能评标:内置价格优先法、质量优先法等评审模型,自动计算评分、生成评标报告,减少人为干预,让入围结果更客观。
-
• 数据归档与管理:项目资料自动归档,支持随时追溯,满足审计要求;用户反馈与评价机制嵌入系统,为第二阶段选商提供数据参考。
对于企业而言,框架协议采购不仅是一种采购方式的升级,更是管理思维的转变——从“单次交易”到“长期合作”,从“繁琐流程”到“精准高效”。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普及,这种模式正释放更大价值,成为降本增效的“刚需”选择。
如果你还在为高频采购发愁,不妨试试框架协议采购,让每一次下单都更简单、更智能。
相关公告
- 上一篇: 招标代理公司0成本打造专属官网新路径
- 下一篇:
无内容